興化|十年文旅雕琢 織就水鄉錦繡
14日上午,興化市舉辦“建功新時代 奮進夢水鄉”迎接黨的二十大系列新聞發布會文旅專場。發布會上,興化相關部門負責人介紹了10年來興化牢固樹立高質量發展理念,秉承“壘土成垛、擇高向上”的興化精神,致力增加實力、提升活力、彰顯魅力,推動文體廣旅秀美生活,在文保開發利用、優化基層文化服務、產業融合創新、打造文體旅游品牌等方面取得的成就,并就文物保護利用、文化惠民、全民健身發展等問題答記者問。
十年來,興化聚焦文保開發利用,推動文旅融合發展。先后編制《興化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(2013—2030)》《蔣莊遺址保護規劃》等若干保護規劃,討論通過《興化市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辦法》,頒布《興化市文物保護管理辦法》《興化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規劃(2018—2025)》等,推動保護常態化。將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專項資金列入財政預算,劃撥15億元用于歷史文化保護。組織出版《興化河與橋》《興化古建筑》《興化古村》《興化老字號》,全方位挖掘展示興化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。組織開展文保單位提檔升級工作,新增國保單位3處,省保單位8處,市(縣)保單位15處。加強文物活化利用。先后利用趙海仙洋樓、成氏宅第等文保單位建成興化中醫博物館、興化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館等參觀游覽場所。打造“邂逅銀北門”“品蟹一條街”“八字橋文旅休閑街區”等文旅特色項目,設立板橋道情劇場……實現“古街區”與“新業態”強強聯手。先后制定出臺《興化市非遺代表性傳承人認定與管理辦法(試行)》《非物質文化遺產鄉土人才認定與管理辦法》,普查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線索4103條,調查項目859個,公布興化市“非遺”保護名錄124項。其中,國家級3項,省級12項,泰州級33項。公布代表性傳承人115人,其中國家級2人,省級4人,泰州級18人,無論項目數量和項目等級在泰州市均處于領先地位。加大資金申報力度,上爭非遺補助資金467.3萬元。組織“烏巾蕩龍舟大賽”、新春舞龍大賽、以及茅山會船、茅山號子、“沙溝游走燈會”等特色文化藝術節,真正讓文化“活”了起來。
十年來,興化優化基層文化服務,深入實施文化惠民工程。推動 “三館一站一室”免費開放,每年舉辦各類文化活動5000多場,人均接受文化場館服務次數超過4人次。每年文化惠民券演出500余場,送戲下鄉136場,建成百姓大舞臺461個。興化市博物館升格為泰州首個國家二級博物館,興化市文化館連續多年被評定為一級館,興化市圖書館為省級社會科學普及示范基地。創建“昭陽街道文化中心”“陳堡文化站”“沙溝文化站”“圖書館”等四家省級“最美公共文化空間”。創排舞臺劇《一枝一葉總關情》、大型現代淮劇《雪域燭印》,歌曲《大國工匠》入選央視《民歌·中國》欄目錄制,歌曲《花開等你來》《網的個日子叫小康》等榮獲省五星工程獎。書法作品《前賢題畫詩選錄》入展中國藝術節全國優秀書法篆刻作品展。推出歷史情景劇《板橋放糧》《范公斷案》,原創大型實景演出《垛上謠》。首創“抖音淮劇”,吸引了千萬次瀏覽量。制定《關于推進公共文化服務工作的實施方案》,舉辦文化進萬家、“永遠跟黨走”紅色歌曲大合唱等活動。不斷豐富鄭板橋藝術節、菜花旅游節、施耐庵文學節等重大節慶活動內涵。每年舉辦舞龍大賽、龍舟大賽、廣場舞大賽“三賽”,該品牌獲得江蘇省優秀群眾文化活動項目稱號。著力培養傳統戲劇傳承人,培養兩批小淮班學員40名,通過惠民演出、“抖音淮劇”,磨礪一支淮劇傳承和綜藝表演兼容的年輕淮劇演藝隊伍。
十年來,興化立足產業融合創新,推動公共體育健康發展。重點圍繞群眾身邊的設施、組織、活動為主要工作抓手,先后創成“江蘇省體育強市”“江蘇省公共體育服務體系示范區”,完成興化市體育館升級改造、楚水初級中學體育館和泰州市水上運動訓練基地建設。建成城市社區“10分鐘體育健身圈”和農村“20分鐘體育健身圈”。累計投入資金1500多萬元,配置健身器材14000余件,健身步道總里程近180公里,實現興化全市村、社區健身路徑全覆蓋,人均擁有公共體育設施面積達3.3平方米,全市鄉鎮(街道)、開發區均成立體育總會、社會體育指導員協會、老年人體育協會,目前,興化市共有市級單項體育協會和體育俱樂部79個,鄉鎮體育社會組織141個,社會體育指導員5927名。經常參加體育鍛煉的人口達40%以上,國民體質合格率達90%以上,實現“周周有活動,月月有比賽,全年不間斷”。2018年被省體育局表彰為群眾體育先進單位,2019和2020年連續兩年在省縣級體育重點工作考核中列泰州地區第一名,2021年被國家體育總局表彰為全國群眾體育先進單位。舉辦省青少年籃球錦標賽、舉重錦標賽、國際象棋錦標賽為省運積攢辦賽經驗。成功承辦第二十屆省運會籃球(五人制、三人制)、舉重、皮劃艇、國家象棋、賽艇等6大項比賽項目,并取得10.5金、5枚銀牌、4枚銅牌的好成績。以楚水文體雙修班為重點,建立以國際象棋、籃球、田徑、乒乓球、足球、游泳為重點項目的“5621”一條龍訓練體系,成立興化市青少年體校,培養后備人才。十年來,興化市獲得全國比賽獎牌386枚,其中金牌163枚。輸送省優秀運動隊14人,省少體校30人。培養國家級裁判5人,一級裁判42人次。
十年來,興化擦亮城市文旅標識,打造興化文體旅游品牌。組建旅游巡回法庭、旅游警察中隊、旅游市場監管分局,打造“1+3”旅游綜合管理體系。出臺系列支持旅游業發展政策,興化市財政每年安排旅游業發展引導獎勵專項資金600萬元、旅游民宿扶持獎勵專項資金300萬元、旅游宣傳營銷經費1500萬元、無理由退換商品先行賠付資金100萬元,為全興化旅游發展提供了堅實保障。2016年成功入選首批國家全域旅游示范區創建單位,2019年入圍江蘇首批省級全域旅游示范區,2021年烏巾蕩省級旅游度假區成功獲批。創成省級夜間文旅消費集聚區、千垛鎮東羅村獲評全國鄉村旅游重點村并入選2021年中國美麗休閑鄉村。截至目前,興化市共擁有國家4A級旅游景區2家、國家3A級旅游景區5家、省級旅游度假區1家、省級生態旅游示范區1家。千垛菜花旅游節、品蟹賞菊旅游季等活動成為常態化品牌活動。入選“全國十大鄉村旅游目的地”“全國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綜合發展實力十強縣”和“全省文旅融合示范市建設單位”,推動兩大核心景區提檔升級。累計投資約3.2億元,新建千垛景區大型游客中心、生態停車場和觀景廊橋;收回李中水上森林景區經營權,投資1.69億元,對濕地公園全域進行整體規劃和建設。建成長安北路、菜花大道、徐馬荒—水上森林連接線等總長66公里的“千垛美路”和“1號水路”,開辟特色旅游線路,有效縮短空間距離,實現景區“串珠成鏈”。新(改)建A級以上旅游廁所101座、3A級17座,品牌影響持續擴大。
十年來,興化狠抓文旅事業產業管理,落實執法監督主體責任。編制實施《興化市文化和旅游產業融合發展規劃2021-2025》,每年投入獎補資金近千萬元,鼓勵文旅產業投融資建設和運營。設立文體旅游業發展專項引導資金700萬元,連年獎補文化旅游項目近40個。完成千垛菜花、水上森林、萬畝荷塘等主要景區經營權轉制。持續發掘扶持文旅企業,截至2021年底,興化市擁有規上文化產業單位達137家,多元化文旅產業投資格局與較為完整的文旅融合產業體系基本形成。立足“執法規范化、案卷標準化”,查處一批在省市有影響力的典型案件,先后獲評全國、省級、泰州市市級的單位與個人榮譽。出臺《領導干部辦案制度》《行政執法辦案主辦協辦制度》等制度,夯實綜合執法信息化建設,明確規范信息化系統用戶操作流程及授權范圍,日常檢查與辦案情況錄入系統率達到100%。大力普及移動執法系統,堅持在日常巡查、簡易程序案件中移動執法系統的使用,上線應用率達100%。加速推進廣播電視覆蓋網數字化轉型升級,實現廣播電視信號從模擬到數字的轉變。完成700兆頻率遷移及地面數字電視覆蓋網優化升級項目。加快5G、大數據、云計算、區塊鏈等技術,建設廣電5G平臺,打造“5G+電視+寬帶+語音+衛星+X”融合業務。啟動應急廣播建設工程,建成2575個點位,并成功與省、市平臺完成對接。建成以來,累計播放信息57068條,充分體現應急廣播在疫情防控和服務基層治理建設中的“平戰”結合作用。
記者 :陳小云 苗曉霞
編輯:趙采薇
責編:趙倩倩
審核:吳軍
- 出行|市區部分公交線路調整2022-10-14
- 關注|江蘇省出席黨的二十大代表抵京2022-10-14
- 防疫|鳳城河風景區所有景點即日起暫時關閉2022-10-14
- 時政|全市疫情防控視頻點調會召開2022-10-14
- 海陵|關于劃定部分區域疫情風險等級的通告2022-10-14
- 通告|主城區零售藥店暫停銷售“四類”藥品2022-10-13